一、紧急处理阶段(伤后 24-72 小时)
1. 初步判断伤情
观察症状:
轻微损伤:局部疼痛、z胀,无活动受限(如轻度擦伤、肌肉拉伤);
严重损伤:剧烈疼痛、畸形、骨摩擦音、无法站立 / 活动(可能骨折或脱臼),需立即就医。
禁止行为:
避免伤处热敷、按 摩(可能加重出血z胀);
骨折或疑似骨折时,勿强行复位或移动患肢。
2. 紧急处理措施
冷敷:
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毛巾敷于伤处,每次 15-20 分钟,每 2-3 小时一次,持续 1-3 天;
目的:收缩血管,减少出血和炎症反应。
伤口处理:
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,去除泥沙异物;
碘伏消 毒周围皮肤,覆盖无菌纱布或创可贴(避免使用酒精直接擦拭伤口,刺 激性强);
若伤口深、污染严重,需就医打破伤风疫 苗。
二、恢复期核心注意事项(根据医嘱调整)
1. 制动与休息
轻度损伤(如肌肉挫伤):
减少伤处负重,适当休息 1-3 天,避免剧烈运动(如跑步、跳跃);
可佩戴护具(如护膝、护腕)保护关节,防止二次拉伤。
严重损伤(骨折 / 脱臼):
遵循医嘱固定患肢(石膏、夹板或支具),完全禁止活动直至骨痂形成(通常 4-6 周);
卧床时抬高患肢(高于心脏水平),促 进血液回流,减轻z胀(如腿部摔伤可在脚下垫枕头)。
2. 饮食调节:加速组织恢复
补充蛋白质:
鸡蛋、瘦肉、鱼虾、豆制品等(促 进肌肉、韧带恢复);
骨折患者可增加奶制品、豆制品(补钙),搭配维生素 D(如鱼类、晒太阳)促 进钙吸收。
摄入维生素与矿物质:
维生素 C:柑橘、猕猴桃、西兰花;
锌:牡蛎、瘦肉、坚果(缺锌会延缓组织恢复);
避免辛辣、烟酒(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和愈 合速度)。
3. 康复训练:避免功能退化
原则: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,按阶段逐步进行,避免过早剧烈活动导致二次损伤。
分阶段训练示例(以腿部摔伤为例):
急性期(伤后 1-2 周):
无负重活动:脚趾屈伸、踝关节绕圈(防止肌肉萎缩);
骨折患者:未固定的关节(如髋关节、膝关节)可轻微活动。
恢复期(2 周 - 2 个月):
轻度负重:借助拐杖或助行器,逐步尝试站立和缓慢行走(根据骨折愈 合情况);
关节活动度训练:如膝关节屈伸练习(坐在床边,缓慢勾腿),每次 10-15 分钟,每日 3 次。
功能恢复期(2 个月后):
力量训练:提踵(锻炼小腿肌肉)、靠墙静蹲(增强膝关节稳定性);
平衡训练:单脚站立、踩平衡垫(改变本体感觉,预防再次摔倒)。
4. 物理治 疗:减少疼痛与粘连
热敷(伤后 72 小时后):
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伤处,每次 15-20 分钟,每日 2-3 次(促 进 血 液 循 环,缓 解肌肉僵硬);
适用于慢性期(z胀消退后),急性期禁止热敷。
理 疗仪器辅助:
超 声 波、电疗(缓 解疼痛和炎症);
蜡疗(改 善关节活动度)
三、特殊情况与并发症预防
1. 警惕感 染风险(开 放性伤口)
观察伤口:若出现红z加重、流n、发热、异味,可能感 染,需立即就医,遵医嘱使用抗 生 素。
换药频率:每天更换纱布,保持伤口干燥清洁(沾水后及时消 毒更换)。
2. 预防深静脉血栓(长期卧床者)
卧床时:
主动勾脚、伸腿(踝泵运动),每小时 10-20 次;
家属可从脚踝向大腿方向按 摩小腿肌肉,促 进血液回流;
高危人群(老年人、骨折患者)需遵医嘱穿弹力袜或注射抗凝药 物。
3. 心理调节:避免焦虑与懈怠
长期康复期可能出现情绪低落(如骨折需数月恢复),可通过:
与亲友沟通,寻求支持;
制定每日康复小目标(如今天多完成 5 次关节活动),增强信心;
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(尤其影响日常生活者)。
四、复查与预后判断
复查时间:
轻度损伤:若 1-2 周未缓 解或加重,需就医;
骨折 / 脱臼:遵医嘱定期复查 X 光(如术后 1 个月、3 个月、6 个月),评估愈 合情况。
判断恢复标准:
伤处无疼痛、z胀;
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受伤前 80% 以上;
力量测试(如握力、抬腿力量)接近对侧肢体。
五、日常防护:降低再次摔伤风险
家庭环境改造:
卫生间铺防滑垫,安装扶手;
楼梯口保持照明,避免堆放杂物;
老年人穿防滑鞋,避免鞋底磨损后继续使用。
运动与活动注意:
运动前热身(如动态拉伸 5-10 分钟);
复杂地形(如山地、湿滑路面)行走时,注意脚下,必要时使用手杖;
骨质疏松者(尤其是老年人)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,降低骨折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