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科医生提醒:骨质疏松不是“老年病”,这些预防要点早知道!“医生,我妈今年65岁,昨天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,怎么就骨折了呢?”在骨科门诊,这样的疑问并不少见。其实,背后的“yinxingshashou”很可能是骨质疏松。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“专利”,但事实上,骨骼健康需要从小呵护,预防工作更是贯穿一生。今天,我院骨科专家就来和大家聊聊如何科学预防骨质疏松,守护骨骼“硬实力”。一、先搞懂:什么是骨质疏松?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、骨微结构损坏,导致骨脆性增加、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。简单来说,就是我们的骨骼变得“多孔、脆弱”,就像被虫蛀的木头一样,稍微受力就容易断裂。据统计,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20.7%,其中女性患病率远高于男性,骨折后致残率和死亡率也较高,因此预防尤为重要。二、预防骨质疏松,这5件事要坚持做1. 均衡饮食:给骨骼“补营养”骨骼的健康生长离不开充足的营养,其中钙和维生素D是关键。- 补钙优先天然食物:日常饮食中要多摄入富含钙的食物,如牛奶、酸奶、奶酪等奶制品(每天建议300ml以上);豆腐、豆干等豆制品;还有小鱼干、芝麻酱、深绿色蔬菜(如菠菜、西兰花)等。需要注意的是,菠菜中的草酸会影响钙吸收,建议焯水后再食用。-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:只补钙不补维生素D,钙的吸收率会大打折扣。除了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(如深海鱼、蛋黄、动物肝脏),更重要的是多晒太阳。建议每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,暴露手臂和腿部皮肤,晒太阳15-30分钟(注意避免暴晒晒伤),这样身体就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。2. 适度运动:让骨骼“动起来”“用进废退”是骨骼健康的重要原则,适度的负重运动能增加骨量,提高骨密度。- 运动类型:快走、慢跑、爬楼梯、跳舞、骑自行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。这些运动能让身体承受一定的重量,对骨骼形成良性发展。- 运动注意事项:每周至少运动3-5次,每次30分钟以上。老年人或关节不好的人群,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弯腰、负重的动作,以防受伤。运动前做好热身,运动后进行拉伸,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强度。3. 杜绝bu好的习惯:远离骨骼“破坏者”一些不好生活习惯会加速骨量流失,一定要及时改正:- 戒烟限酒:吸烟会影响骨骼的血液供应,预防骨形成;过量饮酒会损害肝脏功能,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,导致钙吸收减少。- 少喝浓茶、咖啡和碳酸饮料:浓茶和咖啡会增加尿钙排泄;碳酸饮料也可能影响钙的吸收,建议适量饮用,多喝白开水。- 避免久坐不动:长时间久坐会使骨骼缺乏运动,容易导致骨量流失。建议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5-10分钟,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。4. 控制体重:给骨骼“减负担”也“增保护”体重过轻或过重都会对骨骼健康不利。体重过轻的人,骨骼承受的压力不足,骨量容易流失;体重过重则会增加关节负担,尤其是膝关节、髋关节,长期下来可能引发关节疾病,间接影响骨骼健康。建议通过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,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(BMI:18.5-23.9)。5. 定期检查:早发现早干预骨密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,建议以下人群定期进行检查:- 女性65岁以上、男性70岁以上;- 女性65岁以下、男性70岁以下,但有骨质疏松家族史、脆性骨折史、慢性疾病(如糖尿病、类风湿关节炎)、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等高危因素;- 绝经期女性。通过定期检查,能及时了解自己的骨密度情况,若发现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,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治疗。三、这些高危人群,预防要“加码”除了上述通用预防措施,以下高危人群还需要更加重视骨骼健康:- 绝经后女性:女性绝经后,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,骨量流失速度加快,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。建议绝经后女性除了坚持上述预防措施,还可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激素替代治疗或其他药物干预。- 老年人:随着年龄增长,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,骨形成减少、骨流失增加,同时肌肉力量减弱,平衡能力变差,更容易发生骨折。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防止跌倒,在家中安装扶手、防滑垫等安全设施,穿防滑鞋,避免在湿滑地面行走。-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群:如因哮喘、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需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,会影响骨代谢,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。这类人群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骨密度,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,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